美文摘录网-摘录生活中的经典美文句子

体现古汉语语法的某些特点的成语【精选75句】

体现古汉语语法的某些特点的成语

1、文言句式分为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这些特殊句式在成语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成语中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式。

2、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也就是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语法现象,以及汉语古词义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3、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4、“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这个成语是动词性质,一般适合做谓语,不能充当形容词来修饰雷声。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例如“受益匪浅”中“匪”是“非”的通假字,“图穷匕见”中“见”是“现”的通假字,“新婚燕尔”中“燕”是“宴”的通假字,“没而不朽”中“没”是“殁”的通假字,“拨乱反正”中“反”是“返”的通假字,“胆战心惊”中“战”是“颤”的通假字,“秀外惠中”中“惠”是“慧”的通假字等。

7、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8、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这种现象自然也延伸到了成语之中,所以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9、例:我们必须打破老一套的墨守陈规。

10、如“秣马厉兵”中“秣”和“厉”分别表示“喂”和“磨”,“不毛之地”中“毛”的意思是“长毛、长植物”,“一鼓作气”中“鼓”的意思是“击鼓”;“汗牛充栋”中“汗”的意思是“使……出汗”,“生死肉骨”中“肉”的意思是“使……长肉”;“席地而坐”中“席”的意思是“以……为席”,“鱼肉百姓”中的“鱼肉”的意思是“以……为鱼、肉”等。

11、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12、例句:我们做报告时切勿长篇大论,应言简意赅。

13、例句:1.不要满口之乎者也,一股书呆子气。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5、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16、在否定句式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如“时不我待”正常语序应为“时不待我”,“莫予毒也”正常语序应为“莫毒予也”。

17、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18、名词做状语

19、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

20、言简意赅。

21、释义: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虽简练而意思却完备。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

22、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但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也非常的普遍。

23、如“兵”,在古文中多解释为“兵器”,而不是今义“士兵”,相关成语有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厉兵秣马等;再如“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相关成语有涕泗滂沱、感激涕零、痛哭流涕等;“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煮东西的汁液”,相关成语有赴汤蹈火、扬汤止沸、斧钺汤镬等;同样“走”的古义为“跑”,相关的成语有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等。

24、①。《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这一解释代表了现代人对成语的认识,它既揭示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又涉及到成语的来源。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和谚语。

25、除了“老一套”与“成规”语意重复外,还犯了词性误用的错误。“墨守成规”是个动词性短语。作者却让它带上了“老一套”以个定语。显然是把它当成名词性短语看待了,可将“老一套”去掉,并将“墨守成规”改成“陈规陋习”。

26、五、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27、近义词:要言不烦、简明扼要、言简义丰、言简意深、言简意该。

28、“温故知新”、“扬长避短”、“删繁就简”、“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故”、“新”、“长”、“短”、“繁”、“简”、“暗”、“明”等词,便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29、如“富国强兵”中“富”和“强”的意思分别是“使……富”和“使……强”,如“正本清源”中“正”和“清”的意思分别是“使……正”和“使……清”;如“厚此薄彼”中“厚”和“彼”的意思分别是“以……为厚”和“以……为薄”,如“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30、这个成语是之乎者也。原义是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个语助词,故以之乎者也指读书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后用以讥讽读书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成语出自北宋·文莹《湘山野录》: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体现古汉语语法的某些特点的成语

31、文韬武略

32、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33、作者是把“文韬武略”当成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看待了,其实“文韬武略”是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如果要让它作“英雄人物”的定语,必须在之前加上“具有”之类的词。

34、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35、动词活用为名词

36、可以看出,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古典作品名句自不必说,这是成语的主要来源;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也均通过古代典籍流传下来;即使是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的成语,也大部分是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而得以流传下来。

37、解释: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意思是形容说话与写文章内容简明扼要。

38、如“狼吞虎咽”中的“狼”和“虎”便是分别作“吞”和“咽”的状语,翻译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云集响应”中的“云”和“响”便是分别作“集”和“应”的状语,翻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便是分别作“餐”和“宿”的状语,翻译为“在风里……”、“在露天里……”,“南征北战”中的“南”和“北”便是分别作“征”和“战”的状语,翻译为“向南方……”、“向北方……”;“言传身教”中的“言”和“身”便是分别作“传”和“教”的状语,翻译为“用言语……”、“用行动……”。

39、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40、四、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41、反义词:冗词赘句、鸿篇巨制、空洞无物。

42、拼音:yánjiǎnyìgāi

43、近义词:删繁就简、长话短说、微言大义。

44、总的来说,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同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45、“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46、“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47、“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48、在介宾短语中宾语往往前置。如“文以载道”正常语序应为“以文载道”,“夜以继日”正常语序应为“以夜继日”。

49、如“道不拾遗”中的“遗”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而表示“丢失的东西”,类似的还有“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量入为出”中的“入”和“出”等。

50、例: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51、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体现在成语的古词义上。本文拟从词义发展、古音通假、词类活用这三个产生古词义的主要原因入手,来探讨成语中的古词义。

52、不在话下指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出自】:元·秦简夫《赵礼让肥》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示例】: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其实是~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近义词】:不言而喻、不足齿数【反义词】:大书特书【语法】:动宾式;作谓语;用于人与事物。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53、反义词:长篇大论、连篇累牍、拖拖沓沓。

54、例: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2002全国春招卷)

55、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6、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57、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58、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

59、示例:我们作文应该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

60、此类情况多为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中“以鼻”一词做“嗤之”一词的状语,本应放在“嗤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放在了“嗤之”的后面,正常语序应为“以鼻嗤之”;“重于泰山”一词中“于泰山”做“重”的状语,本应在“重”之前,正常语序为“于泰山重”;“生于忧患”一词中“于忧患”做“生”的状语,本应在“生”之前,正常语序为“于忧患生”。

体现古汉语语法的某些特点的成语

61、出处: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62、动词的使动用法

63、成语中的状语后置

64、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65、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66、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67、三、成语中的通假

68、如“既来之则安之”中“来”和“安”的意思分别是“使……来”和“使……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沉”、“落”、“闭”“羞”的意思分别是“使……沉”、“使……落”、“使……闭”和“使……羞”,

69、在疑问句式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如“何患无辞”正常语序应为“患何无辞”,“毛将焉附”正常语序应为“毛将附焉”。

70、振聋发聩

71、墨守陈规

72、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73、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

74、借助“唯……是……”、“是”、“之”等标志词将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马首是瞻”正常语序应为“瞻马首”,“何罪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罪”。

75、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