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录网-摘录生活中的经典美文句子

东临碣石观沧海全文优选70句

东临碣石观沧海全文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3、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作品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4、萧瑟秋风今又是,

5、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7、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东汉魏武帝草草写的诗《观沧海》。

8、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东汉魏武帝曹操写的诗《观沧海》。

9、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10、三、译文

11、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蔚蓝的大海。

12、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1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14、《观沧海》全诗为:

15、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16、赏析:《浪淘沙·北戴河》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17、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18、意思是: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19、知向谁边?

20、一、创作背景

21、东临碣石有遗篇的“遗篇”是指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作《观沧海》诗词一首。此句出自《浪淘沙·北戴河》。

22、出自毛泽东写的词《浪淘沙•北戴河》。

23、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24、往事越千年,

25、东临碣石有遗篇。

26、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一句总领全篇,交代了全诗创作的地点(碣石山),以及全篇所发感慨的由来或者说起因(观海)。

27、出自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文为:

28、二、作者简介

2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0、《观沧海》这首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勾勒出一种海吞日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景象。不仅刻画出山海的壮阔,还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全诗想象丰富,语言淳朴,气势磅礴。

东临碣石观沧海全文

31、一、出处

3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33、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意思是: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34、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3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东”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向东”。

36、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37、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38、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39、问题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东”的释义为“向东、朝东”的意思,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东”的这种用法在古代典籍中有例可循。如: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

40、一片汪洋都不见,

41、二、原文

42、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3、出自毛泽东写的《浪淘沙北戴河》

44、《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生动地描绘出北戴河的壮丽景色,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雄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比《观沧海》更具时代感和历史感。

45、这句诗所描述的地点是:河北秦皇岛境内的碣石山。诗歌主要表现了曹操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与不畏艰辛的坚毅果敢之心。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很好的体现了曹操四言诗的特点。

46、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47、白浪滔天,

48、大雨落幽燕,

49、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50、文言知识积累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要逐一弄清,分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关于词类活用现象,我们一般是看该词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词性,在文言文语句里又是什么词性,再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作出正确的解释或翻译。因为:东,现代汉语里是方位名词东,在“东临碣石”里是“向东”意,用作状语。

51、魏武挥鞭,

52、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5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4、换了人间。

5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6、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作品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5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8、出自曹操《观沧海》

59、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60、四、赏析

东临碣石观沧海全文

61、浪淘沙·北戴河

62、扩展资料

63、向东行走到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64、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观沧海》是其中之一,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65、往事已经有几千年,那时候的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到碣石山时留下过诗篇。

66、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67、秦皇岛外打鱼船。

6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词句出自曹操的《观沧海》,其全文为:

69、“东临碣石遗篇”中的“遗篇”是指曹操作的《观沧海》一诗。这句诗出自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后,经过碣石山时所作。《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是1954年夏,毛泽东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所作。

70、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