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2、对偶修辞在古代诗词中非常常见,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也逐渐较多地使用着。
3、这句话中“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就是反语,是从“它”的角度来做出的自以为是的错误判断,具有讽刺效果。
4、这里将儿子的清澈笑容比喻成山泉,体现出儿子性格上的清纯、爽朗和勇敢,表现出儿子勇于正视成功和失败,勇于面对生活,不虚荣的性格。
5、第二节:我家是荒凉的。
6、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写出萧红自由畅快的感受。
7、《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第三章和第四章确实有一些不同之处。
8、其实,这是一种段落的“铺排”方式,比较直接,就是为了突出“荒凉”。
9、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0、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包括呼兰河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方面。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呼兰河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11、当她被任意殴打的时候,施暴者是“想让她懂得规矩”;当她被强迫吃下带毛的生鸡然后又死死的捂被子的时候,施暴者是想为她治病;用烙铁烧脚心、把大腿掐得“像梅花鹿一样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时候,施暴者是为她“扶伤”;甚至当她被活生生的放到滚沸的热水缸里洗澡的时候,也是为了“救死”……
12、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条狗来,那么变着。(摘自五年级课本萧红《呼兰河传》选读)
13、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形象。举例:
14、第四章则更加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作者通过对呼兰河居民的生活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人性和情感世界。这一章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包括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也更加引人深思。
15、第四章,是一副关于的画卷。小团圆媳妇的死,是“我”童年生活的第一抹血红。它让第二章不惜力气来浓妆艳抹的万紫千红,都在这一章里彻底黯然失色,同时也让人恍然大悟——欢乐中的非正常更让人感觉窒息——因为呼兰河上空响彻着无辜生命的控诉,呼吁读者在血腥的字里行间寻找扼杀生命的凶手。
16、排比。就是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
17、其作用是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举例:
18、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9、呼兰河传第一章的好词:
20、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鬼哭狼叫:本意像鬼一样哭叫,像狼一样嚎叫。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22、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23、引用。就是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名言等),提高表达效果。
24、这些词语不断重复出现,使读者对呼兰河的祥和景象印象深刻,同时也加强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和修辞效果。
25、仅仅一个“果然的”,就足以表现出萧红用笔的老道——一个小小孩子都知道洗开水澡的结果,大人们偏偏故意的不知道,更要积极地参与到“”的表演当中,为仪式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热闹。
26、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27、这段话通过排比的引导词“是不是”组成了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幼年生活、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28、这句话突出了有的人活着如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却死得其所、重如泰山。
29、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梳掉了。(《你一定会听见的》)
30、第二章着力打造的童年清扬旋律,在第三章里被逐渐掩盖、掩埋,代之以“荒凉”的主打色调。
31、夸张。是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32、《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33、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34、看来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能展出为缝成的衣服了。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35、反问。就是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36、这句话中引用了“山高月骁”“三潭印月”这两个词语,是为了论证前面的“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3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38、这里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给出答案,这就是设问的修辞,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开启了下文。
39、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举例:
40、这一段话将蒲公英拟人化,使蒲公英具备了人的动作——梳头,生动地描写了蒲公英被风吹动时的情景。
41、简谈《呼兰河传》着力打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
42、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白公鹅》
43、这里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这个问题就是反问,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回答,但是不需要答案读者已经明了作者的意思了。
44、第一节,直接用一段景物描写开头:“一到了夏天,蒿草长没大人的腰了,长没我的头顶了,黄狗进去连个人影也看不见了。”
45、第16自然段。写的是描写的写作手法,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
46、呼兰河传的排比句是指在文中使用了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或短语进行排列,以达到表现强烈、形象生动和节奏感强的修辞效果。
47、这种排比句在文学作品中常被使用,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有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48、其作用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举例:
49、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50、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51、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5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53、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54、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引发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强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举例:
55、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56、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剥豆》)
57、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堂堂的了,一会儿金洞洞的了,一会儿半紫半黄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58、其作用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举例:
59、其作用是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举例:
60、例如,“呼兰河上,一派祥和;河堤上,一派祥和;远处的田野上,一派祥和;天空中,一派祥和。”
61、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62、光天化日: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63、“果然的,小团圆媳妇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的怪叫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伸出手来,扒着缸沿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被大家压服,又把他放倒在缸底里了……”
64、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65、第五节:我家是荒凉的。
66、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明事物,用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来称呼它。
67、其作用是使证据充分,加强说服力,语言凝练,富启发性。举例:
68、解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头的害怕,把人物的心里细腻的描绘出来。
69、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象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70、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
71、小学语文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对比、反复、引用、借代。下面就依次举例说明:
72、很短。但内涵丰富。蒿草,大人,我,黄狗,只有“我”是活泼的,可是“我”也被蒿草淹没,甚至连狗的颜色,也是荒凉的黄色。这幅画卷中还有大雨、没人理会的转头、打碎的大缸、腐朽的猪槽子、生锈的铁犁头……
73、第三节: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7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演讲》)
75、其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举例:
76、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十六年前的回忆》)
77、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78、其他各段的开头更节省,都是独立成段,且都是短短一句话。
79、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月是故乡明》)
80、其作用是引人联想,使形象更突出,特点更鲜明。举例:
81、其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举例:
82、这一句话中“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当时情势的紧张和危险的气氛。
8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84、这里通过重复“不可估量的损失”强调了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和遗憾。
85、但谁又是凶手呢?
86、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87、萧红就是能够这样,用细腻的文字,把细腻的观察表达出来,激发出读者对“荒凉”的逼真的体验。
88、第四节: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89、这一章共有五小节。
90、拟人句:
91、封锁,随时随地,冻裂,圆滚滚,
92、恐怕每一人读者读到这里,都要停下来,深呼吸一次,否则会被窒息地缓不过来——就在这深呼吸的当口,“梅机关”“76号”“特高课”“731”……这些概念,会随着施暴者一桩一桩又一桩善良的行为,一个一个又一个地蹦出来……
93、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
94、人们为了挽救濒死的小团圆媳妇,萧红在某一段中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95、这一句话中后面的“李公朴”就是借代,用李公朴借代具有李公朴精神的千千万万的人民。
96、其作用是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举例:
97、我心头微微一阵,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奥,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灯光》)
98、小学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