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彩中性成语
2、【成语故事】
3、出处:宋牟献《木兰花慢》:“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
4、口同声合:形容说话声音相同,一致。
5、精诚团结择善而从肝胆相照志同道合自命清高
6、臭味相投、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朋比为奸、一丘之貉。
7、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8、沆瀣一气
9、成语典故: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成语例句:两情不谋而合,况是彼此熟识,一经会面,臭味相投,当即互相借重,定名为请愿联合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八回)
10、hàngxièyīqì
11、臭味相投在古代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成贬义词。虽然有人认为“臭味相投”是地地道道的褒义词,但实际上这个词语的本意并不贬义,而是带有褒义,指君子之间志趣相同相近,彼此互相理解1。因此,如果遇到“臭味相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是贬义词。
12、【故事】:公元前565年,晋国派范宣子到鲁国去拜会鲁国国君,告诉他晋国准备对郑国出兵。在宴会上,范宣子唱诵了《摽有梅》,借这首歌表达这样一个急切心愿:鲁国和晋国及时共讨郑国。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武子听了,态度坚决地说:“那个敢不听从你们晋国的命令!现在我们两国就象草木一样,气味相同。我们鲁国的君主和你们晋国的君主是同类啊。我们非常高兴接受你们的命令,你们说什么时候行动我们就什么时候行动。”说罢,就唱起《角弓》来,表示鲁国和晋国的兄弟之谊;宾客走了,季武子又唱了《彤弓》,表示希望晋国能继承晋文公的霸业,成为诸侯的盟主。
13、狼狈为奸
14、心灵相通:形容心意相通,理解相合。
15、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都是坏家伙,没有什么差别。贬义词。
16、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17、意气相投:形容意见相同,性情相投。
18、沆瀣:指北方夜间的水汽。同朝霞一起被古人赞美为神仙圣人的饮食。如《列仙传》:“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屈原《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语出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19、心有灵犀:形容心意相通,志趣相投。
20、蔚然成风:形容风气相似,口味一致。
21、气味相投:形容品味、兴趣相似。
22、主考官崔沆连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23、出自: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所以两种斗争永远得双管齐下。”
24、出自:梁启超《新史学》:“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
25、臭味相投应是中性词,一般是指两个人脾气性格、喜好相似或相同,互能吸引,说话处事能够投缘。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作贬义词,比如批评负面人物时多为贬义词。
26、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27、一丘之貉
28、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29、一口一个样:形容口味相同,没有区别。
30、【释义】
31、xiùwèixiāngtóu
32、成语:口有同嗜
33、狼狈:狼和狈一同外出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34、出处:《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35、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
36、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37、臭味相投的意思指两个人爱好相同,都有同样的爱好的意思。一般含贬义。
38、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非常的盛行,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39、口有同嗜:每个人在口味上嗜好都相同。
40、【出处】
41、释义:坏味道互相投合。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劣习气的人很合得来。
42、解释:每个人在口味上嗜好都相同
43、示例:小明和小华臭味相投,整天形影不离。
44、口味相投:形容品味、兴趣相似,意见一致。
45、神交意合:形容志趣相投,情意相合。
46、读音:kǒuyǒutóngshì
47、qìwèixiāngtóu
48、狼狈为奸臭味相投朋比为奸猫鼠同眠狐群狗浑然一体通同一气串通一气同流合污
49、志同道合: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出自宋代陈亮的《与吕伯恭正字书》:“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
50、成语解释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51、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中书侍郎崔沆主持朝廷考试事宜。应试者中,有一名叫崔瀣的人,才被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升官快,待遇高,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关系?”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即主考官)门生(应试者自称),沆瀣一气。”
52、【出处】:《左传·襄公八年》:“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
53、成语口有同嗜、气味相投能够形容两个人的口味相同。
54、【拼音】
55、【成语】
56、气味相投
57、成语出处宋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58、沆瀣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出自宋代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59、朋比为奸
60、出自:清·姬文《市声》第二十三回:平时与古老三朋比为奸,也非一次。
61、"一味如鸡"是一个形容口味一样的成语。它源自于古代的饮食文化,意思是指食物的味道单一,缺乏变化和创新。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种食物或者某种口味过于单调,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引申意义上,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者某种做法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和创新。
62、同出一辙:比喻说的话或作的事完全一样。
63、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64、示例:他们这些游手好闲的人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65、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刘大侉子也是最爱结交朋友的,便也来回拜。自此二人臭味相投,相与很厚。
66、示例:旧社会地主恶霸狼狈为奸,欺压农民,最后得到了惩罚。
67、【意思】:气味相同就混和起来。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比喻同类的人脾气合得来。
68、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沆瀣一气”为成语,比喻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或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69、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0、示例:这几个朋比为奸的商人和官员,最后都被移送法办。
71、引证: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梁实秋《豆汁儿》
72、心心相印:形容心意相通,非常投合。
73、解释:唐僖宗二年,主考官崔沆放榜,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人们谈论这个事情时候都笑着说: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74、【反义词】
75、“臭味相投”这个成语,今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只有坏人才“臭味相投”地聚在一起。但这个成语古时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
76、沆瀣:夜间的水气。讽刺那些气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77、臭味相投
78、【近义词】
79、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80、朋比: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81、臭味相投:比喻有同样坏毛病的人投合在一起。出自《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82、风声鹤唳:形容声音一致,没有差异。
83、气味相投: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84、【注释】
85、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多指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来。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嗜(shi四声)好的人投合在一起。
86、【用法】
87、示例:、"四人帮"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88、《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