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录网-摘录生活中的经典美文句子

精选给句子排序的方法【53句】

1、词序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词序是语法规则的具体体现,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在词的排列顺序上,反映着词与词的各种关系。在汉语中,同一个词由于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先后顺序)不一样,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如“君人”和“人君”,前者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统治人”;后者是偏正关系,意思是“人们的君主”,两者意义完全不一样。

2、使用正确的连接词: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对接,选择合适的连接词,如“而且”、“因此”、“不过”等来连接句子。

3、说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空间、程序等,可依此顺序重新排列打乱了的一组句子。例如:

4、将词语排成句子需要遵循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以下是一些步骤和注意事项:

5、议论性语段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等(说明性文段也有这些结构特点)。排列语序时,可依其结构规律进行。例如:

6、(1)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2)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关系呢?(3)论点是为论据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4)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5)如果不一致,论据就成为文章的累赘,阻塞文章的思路。(6)论据靠不住,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7)可见,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7、一、总的说来,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要比多项定语的灵活得多。我们只能总结出一个大概的次序:

8、确定句子成分的顺序:根据语法规则,确定句子中各个成分的顺序。一般来说,主语应该位于谓语之前,宾语(如果有)应该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9、题目中提到的顺序词,就是一些表示时间或者顺承关系的词语。比如说:有、还有、再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

10、解析:运用顺序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4)(1)(5)(3)(2)。

11、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连接,像铁链一样相互承接下来,据此可给句子排序。还可以通过找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等语言标志,并以此作为连接上下句的语言链,就可以正确排列语序。例如:(1)“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2)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3)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4)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5)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12、解析:用首尾词语法解:(1)有“语文”与(5)首尾相称,(5)有“语言”与(2)相承,顺序为(2)(5)(1),而(4)(3)还有“语文”与(1)相承,当跟在(2)(5)(1)后面,据此排为(2)(5)(1)(4)(3)。

13、有些复杂的文段用上述某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可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运用综合法,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排列句子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4、(方式状语+目的状语+时间状语)3、她因为生病而错过了今天的比赛。

15、例如:1、他昨天在家里安静地读书。

16、一个叙述顺序词的完整例子如下:

17、一般情况下,状语的排列顺序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程度状语等。

18、句子的三要素,主谓宾,一般主语是名词,谓语是动词,宾语还是名词!按照这样,把所有词语顺着意思串联起来组成句子!

19、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20、确定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根据语境和句子的时间要求,确定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如一般现在时、过去时、进行时、被动语态等。

21、表示性质的名词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②表时间的介词短语,③表处所的介词短语,④表语气的介词短语(副词)

22、解析:根据首尾词语法:(4)句“促进”;发展”,(5)句开头“随着;发展”紧承上句,(5)句句末“产生了文字”,(6)句开头“有了文字”紧承上句,据此(4)(5)(6)应排在一起。根据话题法:(2)(3)是同一话题,围绕“语言”说明,(3)句回答“语言是什么”,(2)句回答“语言怎么样”,故应先(3)后(2),一般总是先设置问题,再说明或议论问题,所以应按(3)(2)(4)(5)(6)排列。由(4)(5)(6)三句可知,语言经历了一个先口头语言后书面语言的过程,时间顺序明显,所以(1)句是对(4)(5)(6)句的小结,应放在最后。故答案为(3)(2)(4)(5)(6)(1)。

23、一.线索法

24、确定句子的主题和意:首先,明确你想表达的思想或信息,确定句子的主题和意。

25、顺序次的依次排序是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最后。一般用在中文的表述中,对于英文的话,atfirst(首先)、next(接下来)、then(然后)、finally(最后),中、英文在语序表达上基本接近,切记不可在文中多次出现同一顺序词,如果要表达的东西比较多,且层次分明,有先后逻辑,可以单独用小序号表示,如(1)、(2)、(3)之类

26、动词、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5、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27、(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2、他拼命地工作,为了赶上明天的交货期限。

28、,⑤表情态的词,⑥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前。

29、首先(shǒuxiān),形容事物的开端,导引事物发展的前沿方向。出自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

30、记叙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迁、情感的波动等方面去寻找。一段打乱了顺序的句子,只要理清其线索,重新理顺就不难了。例如:(1)“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2)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3)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4)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5)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6)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31、确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根据句子的主题和意,确定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如果适用)。

32、最后(zuìhòu),意思是在时间或次序上在所有其他的后面,最末。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33、六.综合法

34、一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述知、或论理。而这个中心话题在语段里,不可能没有其意义规律。因此,可以找出这个中心话题,发现其意义规律,从而正确排列语序。例如:

35、解析:观察语段,用结构法解此题,(2)和(7)为首尾句,结构明显是总分总式。分析余下五句,(1)(3)一组,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1)后(3);(4)(6)一组,谈论据可靠与否对论点的影响,先正后反,即先(4)后(6),且应先(1)(3)后(4)(6);(5)有“一致”一词紧承(3)。可见,答案为(2)(1)(3)(5)(4)(6)(7)。

36、(1)1677年,我国茶花由英国医生甘宁引种,开始传播到欧洲。(2)于是,我国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3)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4)茶花原产于我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了。(5)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人傅礼士又从云南采集茶花回国,尔后又被移植到美国。

37、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2、指示代词(表示哪一个)

38、语序排列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连贯能力。快速准确地解答语序排列题,其方法有六种:

39、请注意,由于语言和语法的多样性,具体的句子排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句子构建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上下文和个人习惯进行调整。

40、校对和修正:排列完词语后,仔细校对句子是否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润饰。

41、(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促进,是人类有效的交际工具。(2)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3)语言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一定意义的结合体。(4)人类有了语言,就用来交流经验和知识,协调生活和劳动,增强了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能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5)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文字。(6)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人们就能更好地把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

42、AS1、表示时间2、表示语气、关联3、表示目的、程度、范围4、表示处所5、表示情态6、表示对象如昨天到底为了小李在办公室里又认真地同领导谈了一次。二、下面是多项定语一般次序的模式:

43、(1)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2)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4)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44、五.话题法

45、其次(qícì),指次第较后的;次要的。出自《礼记·内则》:“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

46、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微明→露出阳光;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启碇→进入瞿塘峡。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2)(1)(4)(3)(5)(6)。

47、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科学与思维的关系,于是知道(1)句是首句,余下几句的意义规律是按“科学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来排列,所以,应是(1)(3)(2)(4)。

48、然后(ránhòu),指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出自《史记·孝武本纪》:“皆至泰山然后去。”

49、二.顺序法

50、接着(jiēzhe),意思是连着、传承、继续、紧跟着。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一声响不打紧,偏又接着外面人声鼎沸起来,吓得我吃了一大惊。”

51、三.结构法

52、四.首尾词语法

53、(原因状语+时间状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个状语特别需要强调,那么可以把它提到句子的首位或者末尾,这时不遵循通常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