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录网-摘录生活中的经典美文句子

精选名词解释:柏拉图的摹仿论【56句】

名词解释:柏拉图的摹仿论

1、)但他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

2、)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亚氏那里成了辨析和推理的手段。

3、)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

4、柏拉图:用“分有”、“摹仿”等来解释

5、柏拉图: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其中。

6、基本思路不同。

7、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8、《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申辩篇》是柏拉图记载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词,辩驳雅典政府对于他“腐化青年,不信仰众神而新立神的种种控诉”。《克利同篇》,内容为苏格拉底与其追随者雅典富人克力同的对话,两人谈及政治责任的根源及本质。《斐多篇》内容为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前的对话。

9、①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

10、③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

11、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12、针对柏拉图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则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情感是受理性指导的。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也就是说,理性告诉人们该怜悯哪些人物,不该怜悯哪些,该发生恐惧之情或不该发生恐惧之情。所以当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转为否运,这不能激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因为这是他应有的报应。这也不能引起恐惧之情,因为所以我们不认为自己会像他那样遭受厄运。得出的结论都是文学应有利于人类的心灵健康。

13、人类哲学史上的奠基之作:《柏拉图对话录》《爱比克泰德金言录》与《沉思录》。

14、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15、答:床喻的大意是说,“床”的概念(Idea)是至上的,模仿床这个概念造出“实用床”位居其次,而模仿实用床所绘制的供消遣的“艺术床”为最次。

16、用三种床,说明他的理想世界的样子

17、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18、柏拉图的巜对话录》是古希腊柏垃图撰。作者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位理论家。《对话录》是他在阿卡底米亚学园时期写成的对话体著作。柏拉图用摹仿说法去解释文艺与现实的关条,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只是第三性的,它对现实的摹仿是不完全的,现实对理论的摹仿也不完全。他阐述这个理论去检查古希腊时代的文艺,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认为文艺不真实,不能给人以真理,文艺伤风败俗。柏拉图还认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否定了创着源泉生活,否定了创作的理论作用。他认为灵感就是“诗神凭附时的迷狂心理”,当灵感来临进入迷狂状态时,诗人才能进行创作。柏拉图还对创作技巧,喜剧的特点加以论述。他的文艺理论直接影响到中世纪的教会神学文艺,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到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也都是文艺研究的重要对象。柏拉图只是把当时民间的传闻记载下来,也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依据,然而,千百年来,西方人却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其中,有人试图找到这块神秘大陆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时至今曰,人们仍未发现“大西洲”的踪影。柏拉图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影响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走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19、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20、②他与柏拉图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

21、柏拉图:其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感染力。

22、亚里士多德: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23、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24、亚里士多德:

25、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6、)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此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

27、旨趣不同。

28、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

29、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30、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名词解释:柏拉图的摹仿论

31、理论背景不同。

32、【不同点】

3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述文艺的作用时是建立在论述诗人的作用的基础上的。

3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影响深远,历来颇受关注。但局宥于创作论的范畴,人们往往着眼于其超越知识,技能非理性的一面。它的其他内涵被遮蔽而未得彰显。放宽眼界,将灵感说置于本体论,即柏拉图理念论的语境中,我们将发现理念论与灵感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体现在它们超越于现实的理想性上。作为本体论,理念论追求事物的本质。就其原初意义而言,理念为万物之原型,此种原型,不在万物自身,而只能在思想中、在主体之设计中,故理念论具有理想性。就灵感说而言,它不满足于诗歌对宇宙人生的纷纭表相的叙写,而力求对事物作深度的本质把握。它要求诗歌不满足于对不完善现实的如实模仿,而应从不完善的现实美去追求构设理想美。同时,柏拉图认为凡人的认知水平、能力有限,文学要完成这一使命需得神助,即借助神灵凭附方能创作出伟大的篇章,从而有益于世道人心。此外,将柏拉图的灵感说置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行程中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深远影响及学术特色。

35、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了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真为主导,善和美为侧翼的科学传统。

36、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分歧的起点。在《理想国——诗人的罪状》里有这样一段话:“工匠制造每一件用具,床、桌,或是其他东西,都是按照那件用具的理式来制造的⋯⋯但是他们只是在外型上制造他们,并不是实体。”柏拉图认为有理式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理式是床之为床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模仿现实,由于它不能反映理式,所以不真实。在柏拉图眼里,艺术世界是摹仿现实世界的,而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前两种世界都不是真实的,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世界第二性,文艺世界是第三性。

37、柏拉图:

38、在“摹仿论”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强调对自然世界作直接观察,坚持理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因此他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性。以这样的理论为基础,亚里士多德在关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艺术是摹仿现实世界的。

39、柏拉图把艺术家贬为最低等。这个模仿的模仿的说法,统治了西方世界两千年。柏氏的摹仿说源于三种床的理论。“一种是自然的床,我认为那是神造的。一种是木匠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画家、木匠与神分别是三种床的的制造者。神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

40、知识论不同。

41、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42、在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中曾讲过这样一个神话:宙斯率领诸神去赴宴,次等的神和灵魂跟随在后面,装载他们的马车由顽劣的马拉着,御马者缺乏高超的技巧,在经过陡峭天路时马车失去控制,被拽落在地上,灵魂被折断翅膀,不能上升到理念领域,只得附着于肉体作为暂居之处,而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包含着天赋的知识,只是附着肉体之后,受到身体的“污染”,才忘记曾经观照到的东西。以此说明,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灵魂本身所固有的,学习只是为了唤醒知识。

43、柏拉图: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存在”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

44、而在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中,他更看重文学语言技巧之余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而非灵魂的回忆,在《诗学》、《修辞学》中,他曾结合史诗、戏剧之类的作品,最早的从语言角度深入论证了文学艺术的特点。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之生成,从根本上说,即依赖于诗人对语言表现力的重视。

45、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

46、两者的表达风格不同。

47、“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48、)其提倡的形而上学却专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

49、)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不能脱离情感。

50、柏拉图认为好诗是愉悦的并且是有用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益处是指有利于人的心灵健康。作为模仿而来的艺术与理智相隔很远,从而艺术不真实,不健康。无理性次于理性,它让人感到怯懦,让人的性格容易暴烈。如,当人们面临灾难时,艺术满足的是你想哭一场的自然倾向,而理性则可以将这种冲动压下去。

51、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

52、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53、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54、亚里士多德:其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结合的产物。

55、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道。

56、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