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录网-摘录生活中的经典美文句子

类比句子举例简单【41句文案】

1、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2、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

3、类比论证事例如下: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要专一)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实景描写

6、语出《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类比的例句:“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8、《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有恒心)

10、开头运用“山”“水”类比,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2、"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1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山”跟“水”

1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学习改变自身)

15、大树是坚强的,它不畏狂风暴雨的打击,不畏严寒酷暑的煎熬,昂首屹立;

16、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1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8、梅花有坚韧的意志,才能在寒冷的季节绽放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0、《富贵不能淫》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用类比的手法,作用是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进而提出了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2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

2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

2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积累)

24、竹子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才能高高挺立

25、灯塔是无畏的,它不怕无边黑暗的包围,不怕常年累月的孤独,永放光芒。

26、刘禹锡《陋室铭》类比手法的运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

27、类比:同类事物或者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两者没有主次之分。《陋室铭》这篇文章中运用了类比手法引出主旨句的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8、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空想不如学习)

2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类比手法: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3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31、鲁迅《未有天才之前》类比: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

32、鲁迅《拿来主义》类比论证: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33、小溪是勇敢的,它不畏高山峻岭的阻隔,不畏脚下道路的崎岖,勇敢直前;

3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典型方式。

3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学习改变自身)

36、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3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做事用对了方法才会有效果)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学习改变自身)

39、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学习改变自身)

40、第一段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句则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41、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